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,起源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由传统的“角抵”演变而来。据史料记载,忻州境内常举办盛大庙会,“酬神演戏,角抵斗胜,蔚然成风”。角抵斗胜者连续摔倒六个人之后,会得到祭祀用活羊一只以为奖励。获胜者将羊高高举起,绕场一周,向“神灵”表示敬意,向观众致以谢意,民间因此有挠羊赛(忻州方言“挠”即举起的意思)之称。
忻州(当时称忻定县)在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获得“摔跤之乡”的美称。“挠羊赛”在近千年的流传中,与忻州人民生活密切相关,盛行至今。挠羊赛的主要特点是不穿跤衣,上身赤膊,不分级别,不分年龄,不分性别;脚踝以上着地皆为输,一跤定胜负,连续摔倒六人即为挠羊成功。获胜者被誉为“挠羊汉”。
2008年6月,挠羊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项目编号Ⅵ-41。2013年11月,挠羊赛被纳入首届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推广与保护遗产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