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中国田径协会旗下的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显示,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全国范围内共有22场中国田协认证的马拉松赛事延期或取消。春暖花开的三四月间,本是马拉松赛事扎堆举办的黄金时节。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却让飞速发展十余年的中国马拉松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赛事停摆,让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收入锐减甚至归零;疫情风险,给跑友们健身锻炼的习惯和热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。当蓬勃发展马拉松产业遭遇冷酷的疫情,如同熔炼的钢铁突遇冷水的刺激,由热到冷的温度骤变之余,蒸腾而上的氤氲水汽也让产业发展的前路充满了未知。
比赛停摆 突如其来的“寒冬”
1月23日中国田协发布通知,要求4月30日之前的各项马拉松赛事“通过易地、推迟、取消等方式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隐患”。在此时间段内,93场中国田协认证赛事全部延期或取消。如果再加上已经确定取消或延期举行的4月30日之后的赛事,以及民间企业、社会力量自行主办的草根赛事,受疫情影响无法如期举行的各类跑步赛事数量保守估计也在200场以上。
没有比赛的日子里,赛事公司没有业务,没有收入,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,艰难维持。江苏力然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着多项跑步赛事,属于小微体育企业。该公司负责人唐胜介绍说,今年以来公司运营的4场赛事取消或延期,赛事营收归零。虽然目前该公司并无裁员降薪计划,但只发放基本工资,没有奖金,员工收入大打折扣。
零赛事的压力之下,即使是大型赛事公司如智美体育集团,也因员工数量大,为保证不裁员而从3月份起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员工工资。
除了各赛事公司,整个马拉松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企业也都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。国内专业急救培训与赛事保障机构极速反应(唐山)负责人彭康凯表示,今年以来企业几乎没有收入,资金压力陡增,目前仍有45%的员工在家等候复工通知。以跑步媒体、跑步装备为主业的马孔多(北京)文化有限公司1月下旬和整个2月几乎零收入,3月份跑步装备的销售才开始逐渐复苏。不过据马孔多负责人艾国永介绍,大量新品受疫情影响全部延迟1至3个月到货,导致应季产品错过最佳销售季节,销售业绩也不理想。
“寒冬”之下,各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开源节流,积极复工自救。极速反应已复工人员临时组成“市场应急开发”小组研究新项目,适当侧重急救培训板块的业务拓展。河北野人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线上进行的2020石家庄马拉松春季赛,4月12日举行线上开幕式,19日比赛截止,65000余名跑友通过跑步软件参与其中。
不过,无论自救举措多么成功,终究只是暂时性的应急之举。所有涉足马拉松产业的企业都在翘首企盼着复跑之期的到来。
复跑难定 企业生存面临考验
3月22日,在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举行的2020成都双遗马拉松健康跑一夜之间成了“网红”。尽管参赛规模只有一千人,尽管比赛的长度只有6公里,但这场疫情暴发之后国内进行的第一场正式线下跑步活动,一度让所有马拉松企业看到了赛事全面恢复的希望。
不过,从3月底到4月初,相关部门先后发布通知,要求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如马拉松长跑等暂不开展。虽然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,但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的防控要求之下,人员的聚集始终是大忌,而这恰恰也是马拉松赛事无法回避的死穴。
“从目前情况来看,马拉松赛事短期内恢复的可能性不大。”智美体育集团董事、副总裁宋鸿飞说,“一个赛事筹备期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,再加上南北方天气气候的差异,不是全年都适合举行比赛。实际上今年留给各个赛事公司办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”野人体育董事长康金书也表示,“心理预期是5月能复工,但也做过最坏的打算——今年全部活动都取消。”
恩贡(上海)文化发展中心是一家经纪公司,主营业务是中国境内跑步赛事中的外籍职业运动员邀请工作。该公司负责人丁熠晨对于复工时间的预判更为谨慎。他表示马拉松是典型的第三产业,复产复工需要等到社会经济全部恢复正常之后才能开始,而自己的业务领域又是马拉松产业复工链的最后一环。在目前国际疫情形势严峻,出入境管理全线收紧的情况下,明年的业务能否正常开展还是未知数。丁熠晨表示,自己公司人工成本较低,少量运营费用几乎可以忽略。但他也表示,那些人工成本等固定支出压力大、为保持正常运营需要大量现金流的企业,在这次疫情面前可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。在这个疫情导致的“冬天”里,过最紧的日子,做最坏的打算,已成为所有马拉松企业的共识。
不过,在江苏力然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胜看来,产业发展放缓、企业优胜劣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疫情的冲击让企业看到自我优化提升抗压能力的重要性,也能帮助兴旺十余载的马拉松热潮逐渐趋于理性。渡过这次危机之后,生存下来的企业将代表着更为健康的马拉松产业未来。
尽管前路会充满挑战,但疫情之下的中国马拉松产业不会就此停滞不前。发展的速度可能会变慢,但前进的步伐应该会更加稳健。
(来源:山西晚报)